
2025-08-07 19:20 点击次数:65
北宋元祐二年(1087年),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最后一次校订《资治通鉴》。
那夜,汴河暴涨,风雨吹破窗纸,墨汁四溅。
弟子范祖禹劝他停笔,司马光指着案头一行字笑道:“若今日停笔,便负天下,更负此心。”
他蘸墨写下卷末最后一句:“夫勇者,不惧外患,不怵内忧,不避风雨。”
三天后,司马光中风卧床,却坚持把书稿递进京师。
这一幕被南宋李焘记进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百二。
真正的强者,到底长什么样?
《资治通鉴》1362 年、16个王朝、无数刀光剑影,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:
不怕人,不畏事,不惧风雨。
今天,我们把镜头对准3 个被历史“暴雨”浇透却依旧昂头的狠人,拆解他们的硬核人生。
一
韩信:敢在百万军中“反向冲锋”
1、不怕人——“众将皆笑,吾独往”
206 年,刘邦被项羽贬到汉中,十万将士夜夜逃亡。萧何月下追韩信回营,刘邦硬着头皮筑坛拜将。
全军哗然:一个钻过无赖裤裆的小子,也配做大将?
韩信登台,只说一句:“诸君若怯,请退;我自当之。”
2、不畏事——背水一战,把“死局”打成教科书
翌年,井陉口前,韩信 3 万新兵对赵军 20 万。他先命万人背水列阵,再派轻骑 2000 持赤帜潜入赵营。
赵军倾巢而出,韩信军退至河边,无路可退。
他拔剑大呼:“退则死,进则生!”
士卒回头,看见赵营上空赤帜飘扬——原来韩信早布奇兵。于是,前后夹击,赵军崩溃。
3、不惧风雨——大雨夜袭齐历下
楚汉决战前夕,齐国倒向项羽,韩信必须闪电解决侧翼。
大雨滂沱,道路泥泞,诸将请待天晴。韩信冒雨急行,一夜破历下七军。
史书记载:“士卒皆泥涂,而意气益厉。”
司马光评:“一士谔谔,百万之师不能当之,韩信之谓也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二
祖逖:用一根船楫撑起半壁山河
1、不怕人——“朝廷不给兵,我自募市人”
永嘉之乱,洛阳沦陷,祖逖率亲族南渡。司马睿只给他“奋威将军”空头衔,粮饷全无。
祖逖在淮阴竖起招兵旗,三日得两千“流民”。
有人讥笑:乌合之众,何以北伐?
祖逖答:“人皆可战,惟吾用之耳。”
2、不畏事——3000 残兵渡江,打出 1000 里
建武元年,祖逖 3000 部曲横渡长江。
船到中流,他敲楫立誓:“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,有如大江!”
士卒闻之,涕泗横下。
无粮,他屯田;无甲,他铸铁;无援,他连番夜袭击溃石勒。
仅用三年,祖逖收复黄河以南。
3、不惧风雨——雪夜断粮,他让士兵“嚼冰当水”
北伐最惨一役,大雪封路,粮车不至。
军心浮动,祖逖解下自己唯一狐裘,投入火中焚之:“若欲退,请先焚我!”
士卒感奋,凿冰捕鱼充饥,竟夜袭谯城大破敌军。
司马光点评道:“逖之志,百折而不挠,风雨不能侵其旌旗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三
于谦:用三句话吓退一座城的眼泪
1、不怕人——朝堂哭声震天,他一声断喝
正统十四年,土木堡之变,明军 50 万覆没,瓦剌也先兵临北京。朝臣徐珵倡议南迁,满殿附和。
于谦拍案而起:“京师,天下根本,一动则大事去矣!敢言南迁者,斩!”
百官噤声。
2、不畏事——22 万老弱残兵对 10 万铁骑
当时北京守军只剩 10 万老弱,于谦三昼夜募民为兵,得 22 万。
盔甲不足,他拆王府铜器铸甲;
粮饷不足,他开官仓、征富室;
火炮不足,他命工匠昼夜浇铸铁弹。
3、不惧风雨——德胜门前,他亲自披甲迎箭
十月朔,大风扬尘,瓦剌骑兵蔽野。于谦立于德胜门,下令:
“临阵,将不顾军先退者,斩其将!军不顾将先退者,后队斩前队!”
他更把城门用铁水浇死,示无退志。
五昼夜鏖战,也先败走,大明转危为安。
有史家评之:“当风鹤皆兵之际,一人挺然,遂使社稷复安,可谓风雨不能摇其柱石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四
结语
千年之后,暴雨依旧会突袭城市,会议室依旧会爆发质疑,生活依旧会甩来耳光。
但请记住:
真正的强者,不是屋檐最响的瓦片,而是那根在风里不弯的梁。
《周易》里有句名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自强不息,便是“不怕人、不畏事、不惧风雨”。
从今天起——
当你怕人时,想想韩信背水一战前的冷笑;
当你畏事时,想想祖逖中流击楫的怒吼;
当你惧风雨时,想想于谦被铁水封死的德胜门。
真正的强者,不是天生铜皮铁骨,而是一遍遍告诉自己:“风雨来了,正好试试我的脊梁够不够硬。”
(全文完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